文史館導覽.                                         Hamo historical & cultural exhibition

Locations and Hours

Hamo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Exhibition 

Over 1000 years of culture from Taiwan.

Hours :Sunday- Saturday : 0930 am -1630 pm

Extended Hours : Saturday- Sunday : 0930-1700 pm

Closed Chinese New Year’s Eve.

【關於鄒族神話故事】陳清墉 - 編著

鄒族由來  鄒族古老的傳說:鄒族人是天神哈默下凡搖動楓樹,楓菓落下來變成男人,楓葉掉下來變成女人;鄒族人都是由楓樹演化而來的,我們樂野部落~鄒語叫「拉拉烏亞」也就是楓葉部落的意思。

天神下凡~天神哈默是鄒族最信仰的神天神下凡後第一隻腳踩的位置是在特富野,故特富野是鄒族最早的發源地。

目前鄒族有兩個老社:特富野社及達邦社,這兩個社都是有頭目存在,其他六個子社是没有頭目的。

大洪水神話據說很久以前,大地發生了大洪水,鄒族的人們和動物都跑到玉山上去躲起來,可是過了很久洪水都沒有退,鄒族人派出了一隻小鳥去問問看是什麼原因,回來後小鳥說:「是因為山下主要的河流,有一隻大鰻魚堵住了出水口,所以水才會排不掉。

鄒族人祈求天神來幫忙解決大洪水,因此,天神派一隻大螃蟹來幫大家趕走大鰻魚。

大螃蟹看到鄒族人的毛髮很漂亮,說:「如果我成功的讓洪水退了的話就要把你們女人的腿毛給我」,鄒族人答應了,大螃蟹就來到出水口夾了大鰻魚的肚臍,大鰻魚一痛的跑掉了,大洪水也就退了。鄒族人也就把腿毛給了大螃蟹,因此大螃蟹又叫毛蟹,這也是毛蟹的由來。

階級鄒族是父系社會,以男性為尊,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有階級制度。

頭目:是最高首長,採世襲制,僅特富野及達邦兩個老社有頭目。

巫師:以前是醫生,現在在傳統祭典中擔任祈福、驅邪的任務。

長老:是由各家族的耆老組成,部落裡重要事情都要經過長老會開會決議,如小米豐收祭、戰祭舉辦的時間,就是長老決定的。

勇士:年滿15歲經過庫巴訓練通過後,舉辦過成年禮後,就可成為勇士階級。

從語言學來追查~鄒族存在台灣己經有4500年的歷史,同卑南、魯凱、鄒族是屬最早的南島語系族群。

從文字學來追查~鄒族在台灣將近400年的歷史,比漢人還早~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東印度公司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也跟著進來,把羅馬文傳進來,我們鄒族人也開始讀聖經,語言文字也跟著留下來了。

鄒族人歷經政權統治朝代遠古時期4500年~1624年(1624年以前叫遠古時期)

荷蘭時期1624年~1662年(統治38)

距今399年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統治22)

清領時期1683年~1895年(統治212)

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統治50)

民國時期1945年到現在

【圖為鄒族原住民女性服飾】

【圖為鄒族原住民男性服飾】

【圖為山豬臂環】

・服飾・

鄒族的服飾跟一般的原住民較不同,尤其是男生,戴皮帽、穿皮衣、皮褲、皮鞋,連中央擋布也是皮做的。頭上戴的皮帽上面有三種羽毛:老鷹、帝雉、藍腹鷳,也是勇士的象徵頭目頭上的皮帽是熊皮做的,樣式不一樣。

鄒族女人的服飾:當族人們在玉山躲避洪水的時候,族人因沒有火種瀕臨滅族危機,就向天神祈求幫助,天神派了一隻藍鵲刁著火種到部落給他們,他們為了感謝藍鵲,就將藍鵲視為神鳥,而鄒族女性的傳統服飾從裙襬到綁腿皆仿效台灣藍鵲藍、紅、黑相間的羽色組成,就是來自於藍鵲的色彩。

風笛The wind whistler

為鄒族的信號用具及祈雨法器,由一條繩子綁一支竹片構成。轉動風笛時,竹片會繞繩子自轉並拍打空氣而發出聲音,並有上下飛舞的現象。風笛產生聲音的原因,為竹片拍打空氣而造成的渦流共振現象,又由於繩子扭力大小及方向改變,使風笛音調忽高忽低、響度忽大忽小。

取自台灣國際科展,嘉義縣立中埔國民中學


美國第58屆國際科技展覽會


趕鳥器Bird Repellent 


趕鳥器以竹筒製成,共有四處竹節,可分成三段,前兩段以縱向剖切的方式將筒身分為兩半,最後一段筒身兩側則切出長方形開口,並保留底部足節橫隔部位。使用時以手握住開口處,用力上下甩動竹筒,使前端剖半的竹片相互拍擊產生聲音,以達到驅趕鳥類的作用。

鋤頭 Picke


主要用來整地、鋤草、挖土和掘坑之用。


背袋Basket


台灣原住民擅於運用大自然的素材製作生活工具,尤其擅於製作背籃、藤帽等藤編編器,以及麻繩編成的網袋。過去原住民男子上山打獵時,身上會背著用來背獵物的背袋,背袋結網的材料主要是先將已製為麻線苧麻,經搓揉為繩後,再使用編織工具透過編、挑、勾的技法編成網狀背袋。

捕鳥器Trap 

將其插入姑婆芋或是將餌食置於畚箕中以吸引鳥類,當鳥類取食被陷繩鉤住時,頂端石塊壓下並將木板下壓,以捕捉鳥類。



取自國立台灣博物館人類學組


鑽木取火 Bow Drill

在全世界的原住民都有各自的鑽木取火技術,反應出原住民生活環境、智慧與文化。鑽木取火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手鑽法、弓鑽法、火犁法、藤拉法、磨竹法等。


其中弓式鑽木取火法較易上手,因為依賴弓的動能而更加省力快速。



匕首 Dagger


鄒族勇士會將匕首收置於外出胸袋,狩獵過程,獵人有時須與野獸近身搏鬥,尤其受傷山豬或臺灣黑熊撲擊,情勢通常危急致命,面對眼前生死交關,可能只剩近身匕首,能在千鈞一髮之際逃脫致命危險,另外匕首常用於切割捕獵到野獸的毛皮及肢解肉體。

弓箭Bow and arrow


弓箭最先出現大約是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除了澳大利亞的原始民族外,大多數民族都曾經使用過這種工具。人類在狩獵方面,首度的偉大發明就是弓箭。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日夜處於猛獸的窺伺之下,當時使用弓箭的最大目的是為了獵取食物,以及去除猛獸的威脅。

圖為山羊頭骨

台灣長鬃山羊,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由低海拔300公尺,一直到3000公尺等高山附近,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牠們的出現機率比較高。



取自於維基百科

圖為山豬頭骨

野豬,又名山豬,豬屬動物。牠們原生於歐亞非大陸,後來因人類引進而廣為分佈在世界上,適應於多種棲息環境,為雜食性動物。



取自於維基百科

圖為水鹿頭骨

台灣水鹿又名四目鹿、史式水鹿,是一種在台灣特有的水陸亞種,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動物,會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以偽裝,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冬季則為暗褐色。



取自於維基百科